影视动画资讯
作者:西安视觉海岸
「发布时间」2019-7-23 17:41
浏览: 3174次
合成片——俗称“真人动画合成片”。这一类型的影片一般是指动画片同其他类型的影片相结合,且不处于次要的,辅助的地位。如美国的《兔子罗杰》、《变相怪杰、《鬼马小精灵》;捷克的《爱丽丝的仙境》、《极乐同盟》等。真人和动画的合成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有一种幻想同真实相融汇的新鲜感。对于成人来说,这一类型的影片可能不太有吸引力,因为模拟的真实同虚幻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混淆在一起对于思维方式和概念已经相对固定的成人来说会因为找不到可以归宿的类别而感到陌生。这也就是说,成人的审美心理定势比较强大,他们比较喜欢“统一的”,有“整体性的”艺术一这可能比较符合他们潜意识中的终极哲学理想。这个问题留给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这里不再展开。当使用虚拟三维的数码动画技术同实景拍摄画面相结合的时候,情况会好一些,因为它至少在空间上弥补了平面动面那种强烈区别于二维影像的单薄感。但是,这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作为动画片,三维的变形和夸张仍然维持了美术或者说漫画的特点,这在《变相怪杰》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当然,作为三维模拟的数码技术完全有能力将造型彻底真实化,使观众分辨不出真实和虚拟两者之间的痕迹。如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和前面提到的《大白鲨》。这样一来,观众审美定势的间题解决了,但是,动画片也因此面消失。在讨论动画片定义的时候会强调这一点,即动画片必须具有某一种美术的形式。一个完全仿真的造型,即便是在美术上也不会被认为是一件艺术品。所以,《侏罗纪公园》仅是一部标准的科幻电影,谈不上与动画片的合成。
从形式的意义上来说,合成片似乎是一种适合于尚不具备固定审美定势的观众群体的影片,换句话说,它可能是一种比较适合于儿童的影片类型;或者适合于在数码技术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因为他们可能不会具有像他们前辈那样“坚固”的审美意识。
作为动画与真人合成的电影,往往需要寻找一个美学的契合点,因为这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我们发现,作为假定的客观世界的剧情电影,在其客观假定性被破坏,或者说被展示出来的时候,只要符合人们的心理感受·便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如剪接,当一个镜头与另一个镜头拼接之时,肯定是不符合一般观众在客观世界中的视觉经验的,但是人们大脑中的认知系统能够接受省略的信息形态,于是也就不再对这种画面和声音的奇怪连接方式提出疑问。更常见的做法是,电影在表现人们的心理状态时,往往会刻意地展示电影的假定性:非现实的色彩、假定的空闻环境、降格或升格的拍技巧等等,这是因为人们知道,人类的主观心理世界不同于客观的世界。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动画片有了进入情电影的合理的可能性。正如英格玛·伯格曼在他的浪漫爱情影片《夏日插曲》(1960年)中出人意料地使用了动画那样。
© 2018 西安视觉海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